大输液江湖的进与退

用户 : 点击[264]    发布: 2014/08/29 09:25:36
分享    0 评论

 自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后,输液究竟该如何在临床上合理使用的问题引发大讨论,也再次将输液行业卷入舆论漩涡。面对社会关注,安徽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公开解读了这份清单。记者注意到,与《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》相比,官方的解读有了一些弹性,如“经说服,病人执意要输液,不愿选择口服药物的须在病历上签字后使用”等等。

 
采访中,国内几大输液生产企业均表示,“现在还吃不太准会给企业带来多大影响。”令他们感到不安的是,安徽省率先按国家卫计委的要求明确静脉输液的管理规定,其他省份怎么看?加上有些地方的大医院出现“取消门诊输液”的硬性规定,输液市场将迎来新赛季。
 
市场迷局
安徽发布的限制名单中,门/急诊无需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、多发病包括普通感冒、慢性咽炎、小儿腹泻等疾病在内。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输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华润双鹤药业总裁李昕也在密切关注该省新动态。“对输液企业的影响肯定是有的,但从文件来看,还很难预判影响的程度,因为文件对有些细节性的描述不清晰。”
 
李昕举例,“相对于住院患者的输液,门诊的输液约90%是作为载体和溶媒功能与冻干粉针剂等联合使用,尤其是抗炎类、消化类、心脑血管类药物等,都需要输液用药。如果作为载体功能的治疗性输液也包括在内,这对企业影响很大。双鹤的输液产品在安徽的市场份额约占40%,影响可想而知。若只是针对糖类、盐类等基础性输液,影响就小很多。”
 
输液市场似有进退维谷的味道。半年前,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、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相继出招:取消门诊输液。航空总医院院长高国兰称,“取消门诊输液,医院的药占比整体降了3个百分点,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降至7.61%,药品不良反应也同比下降51%。”
 
而在招标环节,福建“唯低价”广受诟病后,浙江的“双信封”模式,质量与价格比例为6:4,体现了质量优先的原则,但降价是必须的。抗生素降幅最高达15%。反映在产业层面,华润双鹤新近公布了2014半年报,大输液领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%,输液产品毛利率比上年同期下降4.30个百分点。科伦药业、石四药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 
国内某主流输液生产企业高管指出,应辩证看待输液,医生正常的处方权不应受行政干预。
输液产品的使用的确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,原因是多方面的,单纯解读或认定为过度输液有失公允,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 
产能构想
一边是价格战停不下来,另一边则是产能利用率低迷加速行业变局。本报记者从国内一家主打大输液概念的拟上市公司日前IPO预披露的报告看到,2011~2013年,该企业玻瓶产能利用率从108.31%跌至56.86%,非PVC软袋的产能利用率则由98.87%滑至87.50%。上市后,还将投资年产2亿支冻干粉针剂生产线项目和年产1.5亿袋非PVC软袋输液生产线项目。有专家称,“我国制药行业普遍产能过剩,优化产能利用率是眼下最紧迫的。”
 
再者,我国每年生产的输液制剂,除用于临床,部分还用于出口,也用于动物使用,还有一部分因输液类产品体积大、重量可观、贮运困难,加之企业生产后的检验周期长达数天,因而流通环节存有大量产品。制剂到了医院,不光用于输液,还用于手术冲洗、创口换药、血液透析、腹膜透析等,用量都很大,医院也有库存,这才是整个输液产能的全貌。
 
记者留意到科伦药业公布的数据:2013年度输液板块销量达39.84亿瓶袋,同比增长8.15%,输液生产量为41.47亿瓶袋,同比增长9.29%;库存量为8.65亿瓶袋,同比增加25.51%。科伦通过立项优秀的输液产品和研发新型的抗生素相结合,强化行业龙头地位;通过布局三室袋、双室袋、治疗性输液、规模化输液等产品,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 
产能过剩只是表象,实质是结构性过剩,然而从长远来看,输液领域仍具诱惑。济民制药宣称目前拥有13条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线,年产能为1.4亿袋,并且还在扩大。全国范围内,输液的产能大约在160亿瓶袋左右,总体需求约在130亿~140亿瓶袋。“基础性大输液市场大,未来的格局将会是逐渐集中,通过新版GMP改造、市场竞争等淘汰中小型落后产能。直软等新产品、治疗性输液将成主流。”李昕认为。
 
医药经济报